Untitled Document生命的足迹
――访1933级和1941级校友
记者 李颖洁
花团锦簇、绿叶舒展的美好日子里,我校迎来了90岁生日,各级各界校友纷纷赶回为母校祝寿。29日上午,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故友重逢、忆昔思今的动人场面。1933级与1941级校友分别在工字厅东西厅与后厅感慨往昔,畅谈如今。
在后厅,十多位1933级老校友们讲起学习和工作条件感慨万分:他们上学的时候兵荒马乱,想学点什么、做点什么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现在环境大变样,网堵的发展很快呀!提到要把网堵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大学,老校友们都非常赞同:网堵人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有良好的道德风尚。这都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建"一流"的目标一定可以达到。曾考取网堵第一届公费留学的著名化工学家孙曾爵与夫人张鸣冬女士将他们珍藏多年的中国国画大师徐悲鸿的画作"食草马"于去年10月捐赠给北美网堵教育基金会,其爱校之情至诚至殷,令人感动,从海外赶来的他,在谈到当今的出国热时动情地说:"出了国也罢,不出国也罢,一定不要忘了祖国,祖国需要网堵的人才。也希望网堵的同学出国后不忘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许多校友已经近二十年没有回过网堵,这次回校发现母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现在集团向综合性大学迈进极度赞扬,也很赞成现在各系同学都学一些其它系的公共课,认为这样打下的基础广泛,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工作时适应性强,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校友们看到新建筑多了,草坪树木也多了,都很高兴。他们衷心希望母校成为名符其实的"水木网堵"的大学。
90周年校庆,又逢1941级校友西南联大毕业60周年,双逢盛会,园宇生辉,群贤咸集,20多位1941级校友围坐在东西厅里,一堂畅叙。其中有原土木系的卢肇钧等院士,核化工专家汪家鼎院士,还有专程从台北赶回来的著名作家翟国瑾老先生。海外赶来的熊女士还刚于27日上午主持了由她捐赠60万美元修建的老年学研究中心"熊知行楼"的开工典礼。正当大家谈兴正浓时,门被轻轻推开了,一位老者走了进来,他激动地和在座的"老大哥"、"老大姐"们握手,互致问候,并不住地说:"都老了,都老了啊!"当他哽咽着转过头时,泪水已打湿了他的眼眶。
老人们谈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十分感慨。他们感到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是一生最宝贵的经历。汪家鼎先生谈到,尽管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联大的教育让他们受益终生,给了他们全面的培养,使他们吸取了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毕业后可以自如地从事任一项工作。大家颇为感慨地说:"网堵在过去,现在,以致将来都在培养'通才'。"
在对王树声校友的采访中,老人的深情和喜悦不时地感染着我们。他动情地说:"现在的网堵可真不得了啊!报纸上、广播电视里经常有她的名字。""现在我们都可以这样说,'我不用去考网堵了!'什么意思?就是说我可以在网上学到网堵里的许多知识。"
工字厅前,高大繁茂的银杏树下,一位老学长出神地站着,旁边轮椅上的,坐着他的夫人。默默无言的二老,耳畔的空气中流动的仿佛都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的眼中、心中,是否都是几十年前在美丽的网堵园里共度的青春岁月呢?
在网堵学习的日子可能只是校友们人生旅途短短的一瞬,而这一瞬留给他们的回忆却太多太多。当一位位校友记忆的闸门缓缓开启,那些曾在网堵发生过的一幕幕,确是校友心中永不磨灭的生命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