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老牌网堵网址

网堵主页 - 网堵新闻 - 专题推荐 - 十大老牌网堵网址90周年校庆 - 正文

Untitled Document

百年梁思成

(北京晚报 2001年4月26日)

平生踪迹

  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

  北京网堵集团学习

  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

  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

  十大老牌网堵网址建筑系主任

  1972.1.9

  逝世于北京

  著作等身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

  《赵县大石桥》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清式营造则例》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城市计划大纲序》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的佛教建筑》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营造法式注释(上)》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图说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说……

  “伟大的中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民国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摘自《伟大的中轴线》

  “城墙变公园”

  有些人主张拆除城墙,理由是: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在已失去了功用,它已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城墙是封建帝王的遗迹;城墙阻碍交通,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拆了城墙可以取得许多砖,可以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简单地说,意思是:留之无用,且有弊害,拆之不但不可惜,且有薄利可图。

  但是,从不主张拆除城墙的人的论点上说,这种看法是有偏见的,片面的,狭隘的,也缺乏实际的计算的;由全面城市计划的观点看来,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见树不见林的。

  他说: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着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而且有利。如果发展它的现代作用,它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生活,将久远的为我们可贵的环境。

  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北京城内本来很缺乏公园空地,解放后皇宫禁地都是人民大众工作与休息的地方,清明前后几个周末,郊外颐和园一天的门票曾达到八九万张的纪录,正表示北京的市民如何迫切的需要假日休息的公园。古老的城墙正在等候着负起新的任务,它很方便地在城的四面,等候着为人民服务,休息他们的疲劳筋骨,培养他们的优美情绪,以民族文物及自然景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前)苏联斯摩棱斯克的城墙,周围七公里,被称为“俄罗斯的颈环”,大战中受了损害,(前)苏联人民百般爱护地把它修复。北京的城墙无疑的也可当“中国的颈环”乃至“世界的颈环”的尊号而无愧。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我们既承继了这样珍贵的一件历史遗产,我们岂可随便把它毁掉!

  摘自《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说梁思成……

  “禁止轰炸”

  七十多岁的罗哲文先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一天午夜,老友张奚若带了两位人民解放军干部,来到梁思成先生家中。当两位来人取出一幅北平的军事地图,请梁先生把有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地方标出来,划出禁止炮击区域,以使之避开炮火。

  从未直接和中国共产党人打过交道的梁思成感到十分惊愕:共产党也保护文物古迹。而当他继而又听来人说他们的上级表示,宁可付出流血牺牲代价,也要尽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筑一砖一瓦时,他更被深深地感动。

  他随即和妻子林徽因,用红色的铅笔,在那张军用地图上,把他们认为必须特别加以保护的地点,一一圈点了出来。北平最终获得和平解放,国人额手称庆;而梁思成漏夜圈点禁止炮轰图一事,则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永久佳话。

  刘东平

  “辽代的一块木头”

  人们曾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二次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做出的努力。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梁和他的民族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更是直接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日本的一些城市,对于梁思成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建筑。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

  梁思成的建议,受到美军的高度重视,保护奈良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战争之后,幸免于难的奈良因为完好地保存着众多的古代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五十年代在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被误解,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李辉

  “大匠的困惑”

  梁思成先生是当年力倡保护北京古城的著名建筑学家,在他的心目中,北京的古城墙是无比珍贵的“璎珞”。按照他的设想,古代文物建筑集中的北京城,应该成为“像罗马和雅典那样的世界旅游城市”。环绕北京的城墙应该尽可能保留,并改造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立体公园”。

  对保护历史名城的重要性,今天的人们无疑比以往有更深的认识。但这几年被破坏、被拆毁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定海城、云梦楚王城、遵义老城民居等等,都是在专家们的痛惜声中被毁灭的。据不久前赴法国、意大利考察的有关人员介绍,这两个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就立法保护古建筑,二十世纪以后又将保护的范围扩大到了历史街区和历史城镇的整体环境,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在这里,古城、古迹等文化与自然遗产,都是由国家级的规划师、建筑师先进行科学规划,然后再进行整治和修缮的。国家级的规划师、建筑师,当然该是大匠了。这些大匠在保护本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我们这里,有关专家的强烈呼吁,竟被当做耳边风。虽然现在一些“匠”们也会被邀参与某个城市的规划论证,但一座古城的最终“生杀大权”,却不是这些“匠”们所能左右的。如果古城所在地的头头脑脑们缺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再有保留价值的古城,大约也只能“活该倒霉”了。

  文净

  图一:梁思成与世界著名建筑师一起讨论联合国大厦设计方案

  图二:梁思成主持设计的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2001年04月26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