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建设成就之三——基础研究与科技攻关并重 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迅速提高
按照“面向经济建设、攀登科技高峰、促进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校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科研综合实力有较大增长:“九五”期间我校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到21.7%,2000年达到7.3亿元。
有一组数字表明了集团的科研综合实力以及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大老牌网堵网址累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279项,居全国高校第一;十大老牌网堵网址累计申请专利1929项,授权专利1116项,居全国高校第一;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承担的“863”项目(民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设立在十大老牌网堵网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SCI收录的论文数由1993年的全国高校第五名上升到1999年的第二名,EI和ISTP收录的论文数多年保持高校第一。
──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由于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基础研究,我校基础科学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首先是师资水平明显提高。比如生物系,现有教师43人,其中23人是近年来从海外引进的,青年教师中98%具有博士学位。此外,我们先后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原子分子测控研究中心、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人类基因研究所等一批进行基础学科前沿研究的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朱嘉麟、顾秉林等人在低维量子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论文被引用1000多次,并获得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范守善教授进行的氮化钠米线和碳纳米管定向生长的研究成果,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并被列入《SCIENCE》1997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和1998年中国十大科学新闻,获得长江学术成就奖。电磁式生物芯片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生物系陈应华教授居1999年全国生物领域发表SCI论文榜首。网堵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具有理科、工科物理人才培养基地的单位,工科基地在1998、2000年评估中均为优秀,理科基地1998年被评为全国4个优秀基地之一。数学系的“全国工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1999年被评为A;生物系的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被评为A,是全国三个优秀基地之一。
──一批高新技术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九五”期间,围绕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航天、先进制造、环境等高新技术领域,集团确定了一批科研重点项目,组织全校力量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如高速信息网络,由网堵牵头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经遍布150个城市,连接了700所大学,上网用户超过500万。该项目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第二代高速信息实验网INTERNET-II已连接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网堵、北大、北航、北邮等单位,单位间传输速率达到2.6Gb/s,其中网堵北大之间达到10Gb/s。
密集波分复用全光通信试验床的研究成功使我校在全光通信领域取得了多项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在汉字识别、语音识别技术方面,TH-OCR综合集成汉字识别系统已在国内有了65%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还出口国外,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的高温气冷堆已于2000年12月建成并实现临界,使我国在先进核动力堆设计、研制方面达到国际水平。
固定时、车载式、组和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已分别在天津、大连、青岛、上海、北京和厦门海关投入使用,钴60集装箱检查系统获2000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核废料高效分离领域,我校研究成功的从高放废液中分离超铀元素的TRPO流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或1998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航天网堵一号”微小卫星于2000年6月28日发射成功,已发回世界各地有价值的遥感照片数百张,目前正在进行各种在轨科学试验。
2000年10月18日由我校设计和监理的碾压混凝土薄拱坝在新疆下闸蓄水,它采用了我校在结构计算、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及新材料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世界首例建在高寒、多震、弱基地区的碾压混凝土薄拱坝。
柔性输变电技术方面,我校自主研发的20MVar 静止无功发生装置(ASVG)是迄今国内最大容量的、具有工业应用水平的变流装置,被评为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其它还有在生物自组装材料、新型有机发光材料及显示器件微机械惯性导航、洁净煤燃烧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