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堵新闻网6月17日电(通讯员 鲁玺) 6月14日,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我司教授郝吉明获得中华环境奖。本届中华环境奖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城镇环境、环境管理、企业环保、生态保护和环保宣教五个领域评选出4个中华环境奖获奖单位(个人)和18个中华环境优秀奖获奖单位(个人)。
郝吉明
作为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学成归国的博士,郝吉明在大气污染控制方向深耕40余年,始终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长期引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理论、战略和技术的研究及实施,参与打赢酸雨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蓝天保卫战等历次大仗硬仗,为北京乃至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全国50%以上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浓度超标,我国成为世界三大重酸雨区之一。郝吉明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西南、华南和东部地区的酸雨控制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国际领先的硫-氮和盐基三维临界负荷理论,率先完成了全国的硫和氮沉降临界负荷区划,确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系统可接受的最大硫沉降量,成为确定我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国家目标的关键科学依据,以临界负荷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随后15年持续为我国酸沉降污染控制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推动了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基本解决。
针对机动车污染控制,郝吉明带领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末揭示了特大城市“煤烟-机动车”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促成北京率先实施新车排放标准,并持续推动中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与国际接轨。团队成果获联合国环境署“气候与清洁空气奖”,联合国副秘书长两次重点推介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
郝吉明团队通过构建“科学认知-准确溯源-高效治理”的技术创新链,更加精准有效地控制大气复合污染。在雾霾成因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长期观测北京PM2.5浓度及化学组成,阐明我国城市PM2.5爆发增长的主因。在空气质量调控方面,将大气污染源排放动态表征的精度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开发了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科学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了对区域空气质量的精准模拟和减排措施的实时评估。在治理技术开发方面,揭示了多污染物协同净化新机制,开发了实现硫、氮、有机物和汞协同减排的新功能材料,支撑电力行业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推动了钢铁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限值。成果应用于全国及重点地区,效果显著;为北京实现PM2.5浓度大幅度下降提供重要保障,2017年实现了PM2.5京60的目标,2021年持续降至33µg/m3。
郝吉明荣获多项国家科技奖项,2015年成为“哈根-斯密特”奖中国首位获奖者,2018年成为我国环境领域首位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获全国环境保护科技先进工作者、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终身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奖励或荣誉。他主讲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和“良师益友奖”,作为团队带头人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中华环境奖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性奖励,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生态环境部等10家单位组成中华环境奖组委会开展评选表彰活动。中华环境奖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事迹突出、具有时代感和代表性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供稿:环境我司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