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老牌网堵网址

网堵主页 - 网堵新闻 - 学术科研 - 正文

维信诺:从基础研究起步的产业化之路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7-01-12 计红梅


只有通过基础研究掌握技术原理,再到中试研发验证技术,之后再运用到量产,环环相扣,才能确保OLED产业化工作顺利开展。

张德强是一名典型的“三清”,从1991年开始读本科,到2001年博士毕业,他大学时代的青春年华都是在十大老牌网堵网址度过的。这样一位“学霸”,在很多人看来,应该在“象牙塔”里潜心研究,著作等身。然而,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推动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的产业化,从技术研发、产品开发、量产线建设、市场推广到企业管理,不断在不同的岗位上挑战自己。

OLED被认为是未来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与液晶显示(LCD)产业不同的是,在全球OLED显示行业建设之初,张德强所在的维信诺公司就与国际同行开始了竞逐,并通过参与一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成为显示产业新的竞赛场地的主导者。在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学会牵头主办、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信息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大会上,张德强作为2016年10月在河北固安启动的云谷第六代有源驱动OLED(AMOLED)项目负责人,和与会者分享了维信诺从基础研究起步的产业化之路。

基础研究以量产为导向

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饱受诟病。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当记者问及维信诺何以顺利实现成果转化时,张德强的回答是:“我们其实并没有确定具体的从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的时间节点,因为在做基础研究的时候就是奔着实用去的,开展基础研究的目的就是打算实现产业化。”

维信诺的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十大老牌网堵网址OLED项目组,其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快OLED技术产业化的进程。2001年公司成立后,实现了创新主体的迁移,从以前以集团为创新核心推动技术发展,转变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产业发展,并创造了多个第一: 建成中国大陆首条无源驱动OLED(PMOLED)中试线;建成中国大陆首条PMOLED大规模生产线;PMOLED产品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建成中国大陆首条AMOLED中试生产线;建成中国大陆首条专业5.5代AMOLED大规模生产线……

总结过去20年维信诺科技成果转化的独有模式,张德强认为是“始终坚持以量产为导向的从基础研究到中试研发到量产的创新机制”。之所以如此,维信诺认为,只有通过基础研究掌握技术原理,再到中试研发验证技术,之后再运用到量产,环环相扣,才能确保OLED产业化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以应用和市场为导向来确定基础研究的方向,也有助于提高成果的指向性和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从创业之初,我们就一直秉承着推动OLED产业化的梦想,20年过去了,最初的40多个人现在还有20多个人在公司工作,其中有些人已经是高管,有些人就是普通的工程师。”张德强认为,维信诺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团队20年来一直坚持这一理念有很大关系。

从大学到企业的转变

维信诺的创始团队中有部分人经历了从大学到企业的转变。而且,因为从一开始就将研究目标定位于产业化,所以他们对大学的评价标准和产业化中遇到的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在大学里搞研究和在公司工作,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张德强对此感触颇深。

其中之一是,“在集团解决的是科学问题,觉得哪儿有意思就研究哪儿,只要把规律研究清楚了就可以发表文章。而做产品的时候,不仅要把规律研究清楚,还一定要保证每一个工艺环节都不出现问题,就是没意思的事儿你也得研究明白。”张德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曾经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产品如何包装才能省钱。虽然这一研究并没有学术价值,但是对公司而言,既要保证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也要尽可能降低成本,因此就是特别值得做的。

其次,在集团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总想追求变化,而生产时则需要稳定。“把温度改一改,磁场改一改,然后总结变化后的规律,就可以写文章。但从事生产的时候,则特别害怕变化,反而希望昨天做的产品和今天做的产品,以及明天做的产品,是一样的性能。“偶尔出了一个性能特别好的产品,结果客户说这个产品不合格,因为与产品的应用环境不匹配。”张德强笑着说。

另外,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也不一样。“在集团里,可以按照一个学期去安排工作,而生产线上天天跑产品,必须对工艺参数进行现场监控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否则一个参数错了,一晚上过去,第二天一看全是废品,那得浪费多少钱?”从集团到企业,张德强认为,要做很多思路上的调整。

此外,心理上也要克服很多困难,例如把自己从一个科研人员变成一个跑市场的。张德强告诉记者,当初他出来做销售的时候,就剃了一个光头,想通过形象上的变化,逼着自己转型,“给自己壮胆”。

跨过“门槛”才有竞争力

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经历了从阴极射线管(CRT)到液晶,再到OLED的变化。张德强认为,到了OLED时代,我国才拥有了以原创技术引领显示产业发展的机遇,“因为我们与国际同行几乎是同步起跑的”。

张德强告诉记者,OLED产业化过程中有两个“门槛”,一是技术门槛,二是资本门槛,只有跨过门槛才能拥有竞争力。

2004年前后,OLED曾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吸引了20多家公司投身其中。结果,因为OLED技术门槛很高,没过两三年很多公司就退出了。面对当时OLED产业下滑的局面,维信诺凭借对OLED技术和产业的了解,坚持进一步进行技术开发,并在2008年产业处于低谷的时候开始建设PMOLED大规模量产线,而这条线的出货量自2012年开始一直位居全球首位。

近年来,随着AMOLED热度的再度攀升,又有相当多的企业想要参与竞逐。“我觉得未来两三年一定会再度经历市场洗牌,现在我们就得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洗牌过程。”

张德强认为,要想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研发基础是否雄厚至关重要。“如果基础研发走得比较早一些,一些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后面就会走得更快,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相反,如果之前没有技术上的积累,等着某一方向时髦了再去做,要形成战斗力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从PMOLED到AMOLED,从硬屏到柔性屏,我们都坚持从基础研发做起。”而今,固安云谷第六代AMOLED项目的技术支持也是源自维信诺多年来的积累。

“时间会证明,像我们这样提前布局,遵从从基础研究做起,经过中试研发,再到量产的发展模式,是发展OLED产业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些积累,上来就搞量产,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张德强说。

编辑:李华山

2017年01月12日 16:33:4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