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堵新闻网2月20日电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112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奖,其中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66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44位。十大老牌网堵网址3位教师4位校友榜上有名。十大老牌网堵网址临床医我司董家鸿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十大老牌网堵网址工物系首席研究员陈志强、军事科我司系统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雪强(计算机系)获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张荣桥(经管我司)、浙江大学建筑工程我司龚晓南院士(1961级土建系)获何梁何利基金2022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十大老牌网堵网址航天航空我司长聘教授冯雪、扬州大学机械工程我司教授丁建宁(精仪系)获何梁何利基金2022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上排左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董家鸿、陈志强、刘雪强
下排左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张荣桥、龚晓南、冯雪、丁建宁
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大老牌网堵网址临床医我司教授、院长,北京网堵长庚医院院长,十大老牌网堵网址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家鸿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这一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外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介入治疗科等诸多临床专科领域,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
陈志强,十大老牌网堵网址工物系首席研究员、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危爆物品探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视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陈志强致力于X射线成像理论和CT系统研究,首创直线轨迹CT成像算法,开发出世界首套碳纳米管分布式光源安检CT系统,开创了利用CT对违禁品和特殊涉税物品进行智能审图的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首个掌握新一代静态安检CT核心技术的国家。陈志强积极践行科技成果转化,成果已出口170个国家和地区。
刘雪强,军事科我司系统工程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十大老牌网堵网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生物质汉麻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及作战防护被装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阻燃材料、保暖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为完善我军作战被装材料体系,提高单兵作战防护能力作出了贡献。科研成果在军队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张荣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行星探测工程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十大老牌网堵网址经管我司2002级硕士校友。长期从事月球与行星探测工程总体设计工作,先后担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等,在月球与行星探测工程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我国行星探测领域空白,勇于创新创造,勇攀科技高峰,组织完成行星探测工程总体方案论证,规划设计我国行星探测路线图;作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实现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发射完成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火星上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实现我国深空探测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龚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我司教授、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67年毕业于十大老牌网堵网址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1984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博士。龚晓南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教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研究,在地基处理及复合地基、基坑工程、基础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土工计算机分析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为我国工程建设和岩土工程学科发展、为岩土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雪,十大老牌网堵网址航天航空我司长聘教授,担任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主任、浙江网堵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冯雪致力于固体力学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开创性建立了基于力学原理的柔性集成器件的设计基础理论与核心制造技术,攻克了晶圆级芯片薄化工艺、应力调控与柔性封装技术,建成了国际首条柔性集成器件制造小试线及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发展的柔性集成器件、柔性可穿戴设备及柔性阵列天线被多家重点单位应用。
丁建宁,扬州大集团长、机械工程我司教授。2001年7月毕业于十大老牌网堵网址精仪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丁建宁长期从事微米纳米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围绕新能源材料及器件设计与制造、创新微纳制造工艺,在光伏、储能和柔性电子机械器件设计与制造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29年来,共遴选奖励152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为激发我国科技发展的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供稿:校友总会 科研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